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异化现象令人担忧(上篇)(2)

时间:2015-11-04 10:11 点击:
第一,关注假问题,进行伪科研。表现为很多科研没有问题意识,脱离课程改革实际,脱离教学实际,甚至进行没有政策依据和科学依据的研究。如很多地方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研究,甚至在区域层面推行班本课程建设研究。事实
  第一,关注假问题,进行伪科研。表现为很多科研没有问题意识,脱离课程改革实际,脱离教学实际,甚至进行没有政策依据和科学依据的研究。如很多地方开展"学校课程规划研究",甚至在区域层面推行"班本课程建设研究"。事实上《方案》对课程体系的相关要素都有明确规定,学校无须再对国家课程进行规划。"班本课程建设研究"更是缺乏科学依据,违背课程规律,只是套用了"校本课程"的俗称,冠以"研究"之名,却没有研究的价值和实施的可能性,因为课程建设是有专业要求的专门行为。
  第二,教学管理不规范,未能围绕实施新课程进行。很多学校存在"三有三无"现象,即"有课表无课时,有教室无课堂,有活动无课程",具体表现为技术课程、综合实践课程等列入课表却不安排课时,目的是备检查;理化生实验室和其他功能教室数量超标、设施一流,却长期闲置,目的是供参观;学校活动很多,却没能使活动专题化、专题课程化,更不用说重视研究性学习、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有机整合,最后流于一般性活动,又未能实现活动的宗旨。
  (三)穿新鞋走歪路,冠以新课改之名,走错新课改之路
  第_,不能正确对待学校课程,影响课程体系的完整实施。表现为不认真开设选修n的课程,或不开设选修n课程,或滥开设选修n课程。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管理很大的选择性,但这种选择性必须囿于一定的限度,而不是无原则地进行。《方案》规定普通高中毕业学分的基本要求是144学分,必修课程116学分,选修课程(选修I和选修II)28学分,其中选修II(学校课程)至少要达到6学分。由此可见,学校课程是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必须要处理好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,任何夸大或者削弱学校选修课程的做法,都会影响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,也必然会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果。
  第二,课堂教学游离于课程之外,甚至不教教材。表现为"语言与文学""人文与社会"等学习领域科目的教师,常常任意拔高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,割裂了教材与课程的有机联系,将正常的课堂教学变成讲述故事、阅读拓展,甚至不教教材,还美其名曰实施新课程,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、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。这种游离于课程之外的课堂教学,削弱了教材的课程载体作用,课堂依然缺乏学科特质,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往往是"不见树木也不见森林"。
  第三,错识课堂改革,误解学习方式的变化。表现为不少学校甚至区域层面上动辄推行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,如"生态课堂'"生命课堂""本色课堂'"绿色课堂'"道德课堂",却未能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,不准确把握课堂的本质属性和课堂教学的内涵,其结果是流于造词、流于形式,并无新课改的实际内容。在学习方式的变化上,机械地理解自主、合作、探究,表现为课堂上程序化的自主、合作学习,以及进行的无效探究活动。
  二、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异化现象的追问
 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上述异化现象绝非偶然,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,在此主要从教育本身来论及其根源。
  (一)对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缺乏本质的认识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